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

文青現象

之前看到Jaded寫了篇關於近來所謂文藝青年不斷出現的現象,
很透徹的觀察;很有趣的文字;也很值得思考。

詳全文請點此

說真的我也不確定到底什麼時候出現文青這詞彙,
但非常肯定現在無處不充斥這名詞或形容詞,而且許多不管有形無形消費產品都愛冠上這名詞。

仔細想想,符和這些形象,身上行頭,行為甚至喜好而成為所謂文青又代表了什麼嗎?
我承認有一陣子我試著追求著,但我覺得那不過就只是空虛的表象罷了,
崇拜著無印的各式商品(是它的紙張有比較好寫就對了);
胸前掛著底片相機(卻也拍不出個所以然);
寫些不知在說什麼不知在哀什麼的文字(覺得這樣會很有感覺);
這些模式了無新意,但卻很多人遵循著。

不管是不是文青,只是文青這被塑造的形象流行了起來,很多人也模仿了起來,
不知追求獨立小眾的他們竟流行起來有何想法。

不管是不是文青形象,這種過剩的現象,
一種必定的模式出現,然後大家開始將這種被架構好的模式套入自己身上,
我都會想這是缺乏想像力吧。
很多雜誌就是如此阿,把某種形象都架構好,
衣服選好了,記得配件有那些也是喔,還要出現在哪些地方等等,
全世界的人都這樣一步一步操作好就好啦,意義何在?

2 Comments:

Jaded said...

終於可以留言了,不過我已經忘記之前要說些什麼,好像是Foals的新歌無敵好聽。

其實我覺得就像你說的,台灣整個社會是極度
缺乏想像力的,包括在任何的面向。從小到大的教育,就算是我念的傳播這麼需要獨特思考能力的科系,我都覺得是在既定邏輯的教育中,所架構出來的思考。

這樣的影響是好是壞我無從得知,但這也造成一窩瘋的現象,當然不只是我說的文青,更包括像是王建民,甚或是你即將面臨的科系選填。那在這背後,其實就是大量的隱含什麼是「好」、什麼是「壞」的。例如你唸到碩士是好,你唸技職體系是壞,你站在多的一方是好,站在少的一方是壞。

因此,當這樣的文青現象被建築後,事實上也是一種「多數的決定論」(就算在社會上可能是少數)。因此,多數的人在做什麼,以及做這些事會被貼上「很酷」的標籤時,在年輕族群這個最需要被認同及崇拜「符號」的年紀,便容易產生一種大量的複製效應。

換句話說,也就是當你跟著大家一起做的時候,姑且不論你到底懂不懂這類的文化背後所反映的(當然很多人是不care的,就像士林夜市也賣著Lennon的War is Over T,店員可能連他是誰都不知道),但至少你是站在多數的群眾這邊,便能夠稍稍掩飾你的不安情緒。

那回到缺乏想像力這塊,當我們的所有產業都是無止盡的複製(就像代工業)與貼上時,這就是我們社會所發展的方向。也就是說,台灣社就是一股昧於現狀,然後汲汲營營的一群人,成天為了將「標籤」貼於身上而做些虛偽的事。

缺乏想像力是很嚴重,但我覺得錯誤的挪用文化,卻大聲嚷嚷地自詡為「精緻文化份子」,便是一種令人發噱的文化怪象,實在不喜歡。

然後,我也不是青年了(嘆)。

alison said...

真的很長的一片留言,哈!

很多人都是為著你說的"標籤",
希望大家怎麼看待怎麼認為
而東抓西用拼奏形象行為想法喜好
最後也只是獲得被貼標籤的"虛榮"

關於你說的挪用文化
許多不管是商品還是什麼宣傳都這麼做
讓你覺得你使用時並不膚淺
但實際上你可能還是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
我也不喜歡,但這社會就是充斥著這些

過了青年,當個壯年也不錯(拍)